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首  页  实验室概况 研究队伍 科研资源 开放交流 科研成果 研究生园地
 
  城市生态系统过程与管理
  城市生态格局与模拟研究组
  城市代谢与产业生态研究组
  城市生态风险与管理研究组
  环境影响评价与生态修复研究组
  区域生态系统过程与调控
  区域生态风险与环境管理研究组
  区域生态系统模型与管理研究组
  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组
  土壤生态过程与生态重建研究组
  复合生态系统过程与调控研究组
  景观格局-过程与生态恢复
  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研究组
  景观动态与过程模拟研究组
  景观保护与生态恢复研究组
  环境胁迫与生态系统响应
  土壤环境生物学研究组
  土壤分子生态学研究组
  土壤污染与生物响应研究组
  大气环境与生态过程研究组
  土壤修复与固碳研究组
  国家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评估与保护研究组
  生态模型与全球变化研究组
  系统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组
  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研究组
  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研究组
  复合生态系统评估与模拟研究组
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研究组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组介绍 > 景观格局-过程与生态恢复 > 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研究组
 

研究组名称

 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研究组

研究方向

研究组研究方向:景观格局与水土生态过程、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安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

研究组长期从事于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关系的研究,一方面为推动中国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发展不懈努力,另一方面针对国家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现实需求,从若干重点区域的具体问题出发,探索不同尺度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和维系区域生态安全的科学途径。旨在为国家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和有效地控制生态坏境退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适宜的景观结构调整和生态安全格局设计减少生物多样性资源的流失。研究组一直从事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具有相当的工作经验和理论、方法和成果积累。自从1998年以来,本研究组共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课题组目前承担的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和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973、林业公益性、中科院创新团队、中科院国际合作等课题。同时课题组与美国西密歇根大学地理系、芬兰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等开展广泛合作,推动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近年来,本研究组取得了显著进展,出版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方面的专著4部,重要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100余篇,内容上涵盖了土地适宜性和可持续持利用评价、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效应、景观格局与土壤侵蚀、景观格局与土壤质量、景观格局与非点源污染、景观格局与生物多样性及保护和景观格局与区域生态安全等重要内容。以本研究组为主完成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项目获得了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经过多年努力,研究和试验条件不断改善,依托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具备了土壤、水、生物等样品的系统测试与分析以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模拟的条件和能力,并且在多年的研究中形成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祁连山黑河流域地区、中国西南山区等多个野外试验和研究基地。

研究组成员

傅伯杰 刘国华 吕一河 冯晓 高光耀 吕楠 伍星 李宗善 王聪 苏旭坤 姜维 姜文科 

在读研究生

博士后

郭建英、赵君、孙建、刘宪峰、买尔当·克依木王棣、冯宇、韩涛涛

博士研究生

潘乃青、宁珍、魏芳莉、陈维梁、张萌萌、陈永喆、安南南、武旭同、程临海、王梦宇、张园、殷诗华、吕达、刘雨晴、周游、陈新闯

硕士研究生

刘略、徐欢、刘庆龙、安金霞、赵一锦、王芳芳、孙传炼

承担的主要课题

1.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对外合作重点项目“全球干旱生态系统国际大科学计划”(2017.01至 2021.12)

2. 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演变机理与可持续性”(2020.01-2024.12

3.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气候变化影响 机理与适应策略”(2017.5-2021.12)

4. 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2017-2021)

5. 重点研发计划“黄土高原区域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和维持机制研究”(2016-2020)

6.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生态资产评估与调控对策”(20183月至20232

 
  版权所有 © 区域与城市生态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 京ICP备05002858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邮编:100085  联系电话:010-6294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