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首  页  实验室概况 研究队伍 科研资源 开放交流 科研成果 研究生园地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组介绍 > 景观格局-过程与生态恢复 > 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研究组
傅伯杰

姓名

傅伯杰

性别

 

职称

研究员

实验室职务

中国科学院院士

电话

010-62923557

传真

010-62923557

电子邮件

bfu@rcees.ac.cn

专业

自然地理学、景观生态学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100085

简要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通讯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任国际生态学会副主席,国际长期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副主席,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和自然地理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已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在ScienceNature geoscience 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190余篇,出版著作10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任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主编,Landscape Ecolog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等刊物编委。

学习经历

1982年在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获地理专业学士学位, 1984年在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获自然地理专业硕士学位, 1989年在北京大学(1987.10-1988.11英国Stirling大学联合培养)地理系获自然地理专业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6年在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任讲师, 1989-1990年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任助理研究员, 1990-1993年在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任副研究员, 19932-19948 比利时Leuven大学土地和水管理研究所博士后, 1994-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任研究员 ,1996-2001年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任副主任、研究员、博导, 2001-2008年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研究员、博导, 2008-至今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任研究员、博导, 2011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方向

傅伯杰院士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开创性的将格局-过程-尺度有机结合,揭示了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对土壤水分、养分和土壤侵蚀的影响机理,建立了坡地土壤水分空间分布模型,比较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结构的水土保持效应,为水土流失治理和植被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提出了景观多样性的概念和类型,发展了农业景观可持续性评价指数和模型,推动了中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主持完成了中国生态区划并得到广泛应用。

承担课题

1 国家973计划:中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安全

2 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

3 林业公益性行业专项: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对径流泥沙影响评价技术研究

4 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5 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与集成—以延河流域为例

重要著作 

与成果

代表性著作

  1. 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王仰麟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1
  2. 贺纪正、陆雅海、 傅伯杰2015. 土壤生物学前沿,科学出版社.
  3.  傅伯杰、赵文武、张秋菊、刘宇.2014. 黄土高原景观格局变化与土壤侵蚀,北京科学出版社。
  4. 傅伯杰. 2013.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安全, 高等教育出版社.

软件专利

    傅伯杰、胡海棠、吕一河。2013.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评估与优化软件系统(登记号:2013SR02563

重要科技成果

  1. 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6
  2. 傅伯杰、刘宝元、陈利顶、刘国彬、谢昆青. 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项目名称: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
  3. 傅伯杰、王仰麟、陈利顶、汪西林. 1997年国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名称: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原理及其应用.
  4. 欧阳志云、傅伯杰、高吉喜、王效科、郑华、赵同谦、肖荣波、赵景柱、肖燚、徐卫华、王文杰、苗鸿、刘国华、贾良清、李振新.2009年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项目名称:全国生态功能区划.
  5. 高林、陆中臣、傅伯杰、沙万英、牛文元、吴忠勇、胡鞍钢、王毅、陈利顶. 1993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项目名称:中国资源、生态环境预警研究.

代表性论文 

  1. Fu Bojie, Wang Jun, Chen Liding and Qiu Yang. The effect of Land use on soil moisture variation in the Danangou Catchment,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CATENA. 54(1-2)(2003):197-213.   

  2. Fu Bojie, Yang Zhijian, Wang Yanglin and Zhang Pingwen.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soil moisture spatial distribution on the hillslope of loess plateau,China.Science in China (D). 44(5)(2001):395-402.

  3. Fu Bojie, Chen Liding, Ma Keming, Zhou Huafeng and Wang Jun.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nd use and soil conditions in the hilly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in northern Shaanxi, China.CATENA.39(1)(2000):69-78.
  4. Fu Bojie, Wang Yafeng, Lv Yihe, He Chansheng, Chen Liding, Song Chengjun.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combination on soil erosion-a case study in Loess Plateau of China. 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33(6)(2009):793-804.
  5. Fu Bojie and Hubert Gulinck. Land evaluation in area of severe erosi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Land Degra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5(1)(1994):33-40.
  6. Fu Bojie, Hu Chenxia, Chen Liding, Honnay, O., and Gulinck, H.. Evaluating Change in agricultural landscape pattern between 1980 and 2000 in the loess hilly region of Ansai county, China.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114 (2006):378-396.
  7. Fu Bojie, Liu Shiliang, Chen Liding, Lu Yihe, and Qiu Jun..Soil quality regime in relation to land cover and slope position across a highly modified slope landscape.Ecological Research.19(2004):111-118.
  8. Fu Bojie and Chen Liding. Agricultural landscape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in the semi-arid hill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China.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44(3)(2000):291-303.
  9. Fu Bojie, Liu Shiliang, Ma Keming, and Zhu Yongguan.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characteristics, topography and plant diversity in a heterogeneous 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 near Beijing, China. Plant and Soil. 261(1-2)(2004):47-54.
  10. Shuai Wang, Bojie Fu, Shilong Piao, Yihe Lü, Philippe Ciais, Xiaoming Feng, Yafeng Wang, 2016. Reduced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Yellow River due to anthropogenic changes. Nature Geosciences, 9, 38-41.    
  11. Feng Xiaoming, Fu Bojie*, Piao Shilong, Wang Shuai, Philippe Ciais, Zeng Zhenzhong, Lü Yihe, Zeng Yuan, Li Yue, Jiang Xiaohui and Wu Bingfang. 2016. Revegetation in China’s Loess Plateau is approaching sustainable water resource limits. NATURE CLIMATE CHANGE, 6(11):1019-1022.
  12. Gao Guangyao, Ma Ying, Fu Bojie. 2016. TEMPORAL VARIATIONS OF FLOW–SEDIMENT RELATIONSHIPS IN A HIGHLY ERODIBLE CATCHMENT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Land Degrad. Develop, 27: 758–772.
  13. Wang Shuai, Fu Bojie*, and Liang Wei. 2016. Developing policy for the Yellow River sediment sustainable control.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3:162-165.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版权所有 © 区域与城市生态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 京ICP备05002858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邮编:100085  联系电话:010-6294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