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与城市生态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原“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2006年获批)基础上,融合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相关优势力量重组而成。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10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名,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1名,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1名。
国家重大需求
为了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国家重点推进构建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与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修复、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人居环境、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迫切需要科学回答“保护什么?保护哪里?如何保护?”。
实验室定位与目标
面向国际生态学前沿和国家生态安全保障需求,针对我国生态系统质量低、功能弱和生态安全风险突出等问题,创新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解析区域和城市生态系统演变规律、生态效应与驱动机制,研发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模拟优化和生态保护修复技术,突破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生态安全风险识别与预警关键技术,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区域与城市生态安全保障的技术创新策源地和决策支持中心、支撑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和韧性城市建设的核心科技力量。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以及防范化解城市重大风险能力、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主攻研究方向
(1)复合生态系统变化与驱动机制;(2)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3)城市生态过程与调控;(4)生态安全预测预警与决策。
研究成果
自建室以来,实验室开展了复合生态系统的创新性研究。(1)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创建了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模式:规划并指导了我国第一个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以及第一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试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2)开创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研究新方向,支撑区域生态保护修复:组织十五至十四五我国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与综合整治研究,为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建设的生态保护提供科技支撑;(3)发展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理论与方法,支撑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开展了2000-2020年每五年一次的全国生态系统评估,编制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支撑了全国生态系统保护红线框架、国家生态转移支付范围确定和国家公园空间布局规划;(4)提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探索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路径,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方法,提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与机制。
实验室作为主要研究机构还参与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中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及《国家“十四五”中长期发展规划》等重要规划报告的编写;获得各种科技奖励4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共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共29项;发表论文4000多篇,出版专著100多部。近五年实验室发表论文1500余篇,其中,在Science、Nature、PNAS、Nature-Geoscience、Nature-Climate Change、Nature-Ecology and Evolution、Science Advance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900余篇。
近期研究重点
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演变与生态功能提升;国家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与国家生态安全保障技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理论、模式与碳增汇;城市生态系统格局-过程与韧性城市(北京、深圳等为重点);城市群生态系统功能优化与承载力提升(京津冀为重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与生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