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首  页  实验室概况 研究队伍 科研资源 开放交流 科研成果 研究生园地
 
  科研成果
  学术论文
  专著
  专利
  获奖成果
  最新进展
  研究报告
专著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成果 > 专著
 

2019年

[1]      Han Lijian, Zhou Weiqi*. Complex air pollution in China. Earth System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BOOK). Encylopedia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2019.

[2]      冯兆忠*, 彭金龙, Vicent Calatayud, 唐昊冶. 中国植物臭氧可见损伤的鉴定. 中国环境出版集团. 2019.

[3]      傅伯杰. 中国生态系统变化及效应.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 

  联合出版专著:

[1]      Lisa Mandle, Ouyang Zhiyun, James Salzman, Gretchen G. Daily. Green Growth that Works: Natural Capital Policy and Finance Mechanisms from around World. Island Press. 2019.

[2]      张乃明, 夏运生, 陈保冬. 砷污染土壤的菌根与铁化学修复. 科学出版社. 2019.

[3]      贾文涛, 罗维. 土地整治生态效益评价指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9.

 

2018年

[1]      冯兆忠, 彭金龙, Vicent Calatayud, 唐昊冶. 中国植物臭氧可见症状的鉴定. 中国环境出版集团. 2018.

[2]      刘晶茹.中国城市家庭消费行为的生态影响评价及调控方法研究. 中国环境出版集团. 2018

[3]      欧阳志云, 徐卫华等. 中国国家公园总体空间布局研究. 中国环境出版集团. 2018.

[4]      郑华, 张凯, 陈法霖等著. 桉树人工林土壤生态过程. 科学出版社. 2018.

[5]      徐卫华(译), 格雷琴·戴利著. 树的力量.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8.

2017年

[1]      陈利顶, 孙然好, 汲玉河著. 海河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研究(第二版). 科学出版社, 2017.

[2]      李伟峰. 长三角区域城市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科学出版社, 2017.

[3]      李叙勇, 张汪寿, 刘云. 淮河流域生态系统评估. 科学出版社. 2017.

[4]      吕永龙, 贺桂珍. 中国环境百科全书-环境管理学. 中国环境出版社. 2017.

[5]      欧阳志云, 靳乐山等主编. 甄霖, 徐琳瑜, 葛察忠, 张亚雄, 肖燚副主编. 面向生态补偿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和生态资产核算. 科学出版社. 2017.

[6]      卫伟, 汪东川, 陈利顶, 等著. 环渤海沿海地区生态环境评估. 科学出版社. 2017.

[7]      曾辉, 陈利顶, 丁圣彦. 景观生态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8]      周伟奇, 韩立建. 京津冀区域城市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科学出版社. 2017.

[9]      周伟奇, 钱雨果. 中国典型区域城市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科学出版社. 2017.

2016年

[1]      陈利顶等. 线性建设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科学出版社. 2016

[2]      陈利顶等. 源汇景观格局分析及其应用. 科学出版社. 2016

[3]      傅伯杰, 陈保冬等. 土壤生物学.科学出版社. 2016

[4]      罗云建,王效科,逯非.中国主要林木生物量模型手册.中国林业出版社.2016

[5]      郑华,徐华山,李云开.海河流域生态系统评估.科学出版社.2016

[6]      王桥,欧阳志云。副主编:侯鹏,郑华,张峰.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遥感调查与评估.科学出版社.2016

[7]      王桥,欧阳志云。副主编:侯鹏,郑华,张峰.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遥感调查与评估图集.测绘出版社.2016

2015年

[1]      王效科,刘魏魏,逯非,欧阳志云,于贵瑞.陆地生态系统固碳166.科学出版社.2015

2014年

[1]      傅伯杰,赵文武,张秋菊,刘宇.黄土高原景观格局变化与土壤侵蚀.科学出版社.2014

[2]      贺纪正,陆雅海,傅伯杰.土壤生物学前沿.科学出版社.2014

[3]      欧阳志云,吴於松.澜沧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格局与保护图集.科学出版社. 2014

[4]      杨建新.工业固体废物生命周期管理方法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

[5]      Chen Yiyu, Beate Jessel ,Fu BojieYu Xiubo, Jamie Pittock.Ecosystem Services and Management Strategy in China.Springer.2014

2013年

[1]      Fu Bojie, Brouce Jones.Landscape Ecology for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and Culture. Springer. 2013

[2]      傅伯杰.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安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      傅伯杰,刘国华,欧阳志云等.中国生态区划研究.科学出版社.2013

[4]      罗云建,王效科,张小全,逯非.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及其分配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5]      欧阳志云,郑华.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学习出版社.2013

[6]      欧阳志云,郑华,彭世彰,严登华.海河流域生态系统演变、生态效应及其调控方法.科学出版社.2013

2012

[1]      陈利顶,吕昌河等.土地利用与水土流失的尺度效应研究.科学出版社.2012

[2]      陈利顶,孙然好,汲玉河.海河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研究.科学出版社.2012

[3]      肖燚,朱春全,欧阳志云,凌林.岷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与自然保护区规划.北京林业出版社 .2012

[4]      孟庆义,欧阳志云,马冬春.北京水生态服务功能与价值.科学出版社.2012

2011

[1]      欧阳志云,朱春全,徐卫华,凌林,王利民.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格局与保护.科学出版社.2011

2010

[1]      ian douglas,david goode, michael C.Houck,and wang rusong.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urban ecology.T&F informa UK  Ltd.2010

[2]      傅伯杰,于秀波.基于观测与实验的生态系统优化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北京:P288

[3]      王如松,胡聃,李锋,刘晶茹,叶亚平.区域城市发展的复合生态管理.气象出版社.2010

[4]      王如松,于占杰.生态城市重建与自然平衡的城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      王如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基础.科学出版社.2010

[6]      周永娟,王效科,吴庆标,逯非,仇将嘯.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脆弱性与生态保护模式.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2009

[1]      欧阳志云,郑华,黄宝荣,高吉喜.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与生态功能区划.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9.

[2]      吕永龙,贺桂珍.现代环境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008

[1]      He Ji-Zheng. Molecular Biological Studies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VDM Verlag, Saarbrücken, Germany.2008: pp272.

[2]      陈拌勤,王效科,王礼茂.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与增汇对策.科学出版社.2008.

2007

[1]      Hong Sunkee, Nakagoshi Nobukazu, Fu Bojie, Morimoto Yukihiro.Landscape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in Man-Influenced Areas: Linking Man and Nature Systems.Springer.2007.

[2]      Lu Yonglong, John Giesy, and Laura Holliday, Rapporteurs.Implementing the Stockholm Convention on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7.

[3]      欧阳志云,中国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2007.

2006

[1]      陈利顶,郭书海,姜昌亮. 西气东输工程沿线地区生态系统评价与生态安全.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2]      李锋,王如松. 城市绿色空间服务功效评价与生态规划. 北京, 气象出版社,2006.

[3]      王如松,周涛,陈亮,刘晶茹,王震. 产业生态学基础. 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6.

[4]      王寿兵,吴峰,刘晶茹. 产业生态学,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5]      王如松,闵庆文. 2005年未来.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005

[1]      Lu Yonglong, John P.Giesy, Paul K.S Lam and Ming H.Wong, Science-Based Decision Making to Reduce Risks From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 (Chemosphere Special issue),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Elsevier2005.

[2]      傅伯杰,刘健,曹京华, 走向可持续的21世纪—科学与技术的贡献,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3]      欧阳志云, 王如松, 区域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4]      欧阳志云, 肖燚, 王效科, 地理信息系统与自然保护区规划和管理,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5]      王如松,Giancarlo Simeone, Circular Econom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in Europe and China,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6]      王如松,徐洪喜, 扬州生态市建设规划方法研究,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版权所有 ©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京ICP备05002858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邮编:100085  联系电话:010-62941033